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锡林浩特六中报》>> 正文内容

品读经典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点击数: 字体:
    经典,顾名思义即为“经世之典范”,有些文章既堪称经典之作,便必定有与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我十分佩服施耐庵的原因,也正在于《水浒传》中塑造的一百单八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而又鲜明的个性。林冲在其中,由最初的处处隐忍,到最后被逼上梁山,却也体现了这一百余人的共同遭遇。林冲在一开始,确实很难看出他的性情,但生活是块磨刀石,有的人被越磨越钝,渐渐没了棱角,而有的人却愈发锋利,性格鲜明。林冲却经历了这两种情况。人被逼急了总会反抗,也正是当时社会的逼迫铸就了日后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
    生活,确实是种奇特的魔法,相信我们对于软体动物都不陌生。为了生活得更加舒适,它们总会将自己置于壳中保护起来,别里科夫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把自己装在守旧、落后的套子里,试图反抗一切新生力量,孰不知,动物们将自己装在壳里是自保,而别里科夫那由僵化的思想形成的套子,却会是他逐渐与社会脱节,化为死灰。社会在不断前进、发展,不敢于面对,又何来生活?
    坐落于水乡之地的湘西边城,天朗风轻,景色旖旎,似是“人在画中游”。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孕育着古朴善良的人,他们从骨子里透出一种清新的、超脱世俗的美,就像是那尚未雕琢的璞玉,虽没有任何精美可言,但其中却有不同于其他玉饰的闪光点。在这里,让我体会到了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淳朴和乐的民风民俗,善良淳朴的人情之美。而翠翠与傩送青涩纯洁的爱情,虽然并未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结局,但那种没有一点杂质的情愫,却让每个人都为之神往。
    或许,这也正是陶潜想要隐居的原因吧,没有那么多俗世的纷扰,只是一花一木,无忧无虑的闲适。我其实并不赞同隐居的逃避,却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生活确实十分美好。《归去来兮辞》当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便是“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为新任去留?”是啊,我们还有多长时间可以背着这幅躯壳走走停停?倒不如顺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哪怕明天便是末日,今天也要活得无怨无悔!
    生命何其短暂,如王勃,挥毫间洋洋洒洒写下一篇浑然天成的《滕王阁序》,如此的年少英气,却在瞬间阴阳相隔,我想,王勃的才气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能一气呵成写下这样一篇不论是结构还是文采都让人自愧不如的文章的人,应该是屈指可数了。这大概就是厚积薄发的最好诠释,都说“红颜薄命”,或许,才子也同样薄命吧。
    道家主张“无为”,我对于在两个字的解释便是:顺其自然。《逍遥游》中,庄子奇特的想象力与深刻的哲理,便渗透了这两个字。“长寿”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作比较的人不同,得出的结论便也不同,那么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又何苦自寻烦恼?至此,我不禁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我们需要珍惜很多的东西,比如亲情。李密的《陈情表》可谓感人至深,据说,就连当时不近人情的皇帝也为之动容。文言文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读起来也许有些生涩,但其中的感动却不会因为文字的生涩而消逝。也许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更能体会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那种心酸与苦涩。
    经典之作,经百年而愈见其华,不同的年龄段对于同一篇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够经久不衰,这便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那颗珍珠,亮得发烫[ 11-01 ]
下一篇:咏叹生命[ 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