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教育教学>> 教学科研>> 教学分析>> 正文内容

师豪杰老师推荐学生论文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教师推荐: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教师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烦琐,学生回答常常不加思考,关键性问题议的也少。有的老师一节课提出很多问题,从表面上看,大部分课堂时间属于学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一节课学生只是疲于完成老师提的每个问题,现在课堂上虽然没有了老师的满堂灌,但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形式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完成了教师的满堂灌!教师就像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地雷让学生挖,挖出来一个继续挖下一个,挖不出来大家继续挖!”
    面对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我想既然教师能设计问题让学生答,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呢?
    于是我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挑选了25首诗,采用了“合作探究”加“反思拓展”的形式,让同学们以写论文的形式去鉴赏其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原以为学生会写的一塌糊涂,没想到同学们写出来后,分析之深,水平之高,让我大吃一惊,学生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反思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鉴于此,我推荐两篇学生写的论文,以飨读者。

一蓑烟雨任平生——关于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

高二七班    刘晶

    人物形象是我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许多诗人都极为重视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刻画。在我国古典诗歌当中可将人物形象分为:英雄、悲士、隐士、征人、羁人、怨妇、宫女及美人等类别。
    第一类形象为悲士,它在我国诗歌之中是极为常见的一类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多抒发诗人报国无门,壮士难酬的感慨,这一特点在所有悲士诗中均有体现!例如鲍照《拟行路难》之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便表达了自己渴求报国,但无法入仕,诗中还运用“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两句反问加强了自己愤满之情,使悲士形象更为深刻;还有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自己诸葛亮经历嘻嘘也同样是对自己出师未捷,报国无门的表述,这样的感情在他的另外两首诗《阁夜》和《旅夜书怀》之中更加表露无疑。例如《旅夜书怀》之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反语表达自己未老先休渴求以仕途之名显赫也不愿以诗歌之名而著称的情感。《阁夜》之中“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书漫寂寥。”即表达对卧龙和跃马的思怀,也体现了自己无法建功立业却要归于黄土的不甘与无奈!
    除了杜甫鲍照之外阮籍、陆游、陶渊明和李白也是此中好手!例如陆游《书愤》在词中所言:“塞中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便表达了自己尚未抗金杀敌却两鬓先白。而阮籍《咏杯八十二首》中则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来表现自己徘徊在外, 环顾回野难排忧思的心绪。而陶渊明与李白则更为直白,以“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来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悽与面对曲折仕途宁愿长醉不醒的感情。而李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这些诗人之中略显独特,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亡国之音《虞美人》更将悲士之情表达的强烈、 深刻。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看似是对宫内景色与宫人老去的感慨,但实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正因如此称李煜为悲士还不如就将他直接称为亡君!
    除了以上的共性之外,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悲士的个性则为更加重要。我认为以上的悲士诗作还应分为四类:
    第一类:饱读诗书,仕途不通。这一类人以鲍照、阮籍与陶渊明为代表,他们均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使得这些饱学之士都图出身贫寒而无法登阁拜相,只可以在地方混些微不足道的官职,这让这些心怀大志的才子们无法接受,但又碍于封建专制统治而不敢明说,只以诗歌含蓄委婉的语言衬出。例如鲍照《拟地路难》中以“泻水置于地,任意东西南北流。”这样起兴的手法引出全诗看似与仕人无关但实际上却对自己人生如水一般向低处流去的慨叹;又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所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为何深夜无法入眠?正因为仕途忧患才使得作者无法入睡起来弹琴!陶渊明在三人中则又是一个个例,因为他本身就是一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之人,因为陶渊明隐居之时已四十多岁,可见他在官海之中沉浮多年最终无望才下定隐居的决心而在《杂诗十二首》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便可以看出作者渴望人仕无奈报国无门!
    第二类:诗人生活动荡,不逢明主或国家衰败,内忧外患。这一类人以杜甫与陆游为代表。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之时,他本来出生于地主家庭本可以仕途通畅,但怎奈他生不适时,经历安史之乱,但是杜甫却依旧一心想着报效朝廷,所以他多次投奔友人希望可以受到提携,但却以失败告终,所以他的诗中多忧国忧民的情怀。例如《蜀相》之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似写景与全诗无关,但一个“自”字与一个“空”字却与诗的境界相切合,反映了动乱年代如孤草空鸣黄鹂般悲寂。又如《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则写出了自己在广阔天空之中如沙鸥一般渺小、漂泊。而最后一首《阁夜》则是通过对天气和战乱的描写表达自己渴望平乱,但报国无门,徒感寂寞的情怀。
    陆游则是作为南宋抗金事业著名的主战派,他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收复失地,但却被秦桧罢黜,与杜甫相比,他更增了一份愤怒。但尽管如此他一生仍对收复中原的信念矢志不渝,所以他诗中多悲士与英雄形象。他笔下的悲士多渴求奔赴边关,上阵杀敌。例如《书愤》一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便是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写从反面论述了自己报国无门,望边兴叹的情感。
    除了上述两类还有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以李白为代表的盛世诗人,这类人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所以以这类人的诗作多放荡不羁,直抒胸臆不再顾忌封建统治。例如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气势浩荡,显现了既为悲士也可放荡不羁。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则体现了这一类诗人即便仕途不顺,也不必悲天悯人,因为圣贤都是孤独寂寞,而饮士却可留名千古。还有一类则是以李煜为代表的帝王词人,这一类诗人诗作或磅礴大气或婉约华丽而李煜则更是以一首悲士之间《虞美人》博得了千古词帝的称号,因为他在《虞美人》中他曾写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句词中他运用了疑问的手法,更将悲士之愁赋予之中让人感到悲士之愁如春水般绵远悠长。
    除了悲士外,在我国古诗词之中还有其他几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如思妇。思妇这一形象多表达妻子对远征在外,求取功名利禄的丈夫的思恋。如李清照《一剪梅》中所作“此情无计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既为李清照表达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又如《菩萨蛮》中温庭筠所写:“懒起画娥媚,弄妆梳洗迟”体现闺中少妇因丈夫在外而无人欣赏,所生的慵懒之景。又如黄尊宪《今别离》中“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表现了思妇因送别而生的离别之情。思妇词古今虽多有人写,但却是以李清照与花间词派为优,但李清照更胜一筹,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妇人,早年与丈夫相亲相爱,但暮年却因靖康之变与丈夫离散,孤独终老,所以她晚年作品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独自生活的寂寞与孤苦。例如《一剪梅》中她便写到“花自漂零水自流”,以体现自己如落花一样独自漂泊,在这种情况下她渴望飞过的鸿雁,为自己带来一封家书,但怎奈月上西楼也不见锦书归来,只能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达与丈夫天各一方,互相思念的苦楚。
    而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代表人物,他的词词藻华丽,词风秾艳,虽有佳作但他终究是一个男人,无法做到李清照的细致。而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等级森严,所以温庭筠的诗作多表现闺中贵妇守于绣楼之上远眺归途,看自己丈夫是否归来或对少妇奢华锦衣无人观赏的孤寂。黄遵宪由于是晚清诗人,所以他与李清照和温庭筠相比又给怨妇词赋予了新的含义,作者通过对新事物的描写来加深怨妇之情。例如《今别离》之中“别肠转如轮”的轮船“车舟载离别”的火车因为作者身处戊戌变法时期新事物频生,也正因如此,女子们与丈夫分别,即使是石尤风化为的打头凤也无法阻拦,只可以盼望丈夫“快乘轻气球”早日归来。
    除以上两类形象,还有一种形象,即为陶渊明所塑造的隐士形象,这类形象出现于陶诗发展于王维与孟浩然。这一形象多表达诗人不求功名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或借田园生活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例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样对于山村生活的描写还有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也同样表现了作者对山野生活的向往。
    但由于孟浩然与王维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即使两人齐名,诗作风也不尽相同。孟浩然少年之时便曾隐居于鹿门山,四十岁才出世应进士举,却失意而归,后被张九龄招致幕府,但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的出世之举使他更为怀念。当年的隐居生活所以他在《夜归鹿门歌》中写到“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即是自己重回家乡,也是重返隐居之所,所以他在诗中又写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中的庞公是东汉著名隐士而作者又自喻以幽人可见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而王维虽字摩洁,人称“诗佛”却过惯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希望功成名就,但本性之中却向往隐居生活,在他屡遭黑黜之时便曾隐于终南山与辋川所以他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到:“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意自己独处幽林,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可见诗人恬静淡雅,不求功名利禄的佛象思想与恬然自安的平和心境。
    相比于对隐士的写作,周邦彦、韦庄与柳京元更善写羁旅之作,这类诗作多写远游之人渴望归乡的他乡之客。例如韦庄《菩萨蛮》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如周邦彦《苏幕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皆体现了游子在外渴望归乡的思想,虽为同样主题却因思想情感不同而又有不同的体现。韦庄为韦应物四世孙,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为战乱动荡作者一生多为漂泊,直到59岁举进士,72岁助王建建立前蜀小朝廷,后才得以安定。《菩萨蛮》便是他早年游历江南所作,他在词中写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自己虽听说江南好,但依旧不减归乡之情,但因战火纷乱,唯有江南安定所以有人规劝作者。“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体现了自己有家难回。
    而诗中老杜周邦彦则通过自然之景的描写来表现自己渴望归家的情怀。例如《苏幕遮》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看似写景实为自己犹如风中无根荷叶般随意漂泊。虽“家居关门”却“久做长安旅”。柳宗元与上述两人的遭遇则略显不同,他是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贬至南方荒蛮之地,所以他的诗作多表达被贬在外无法归家的无奈。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他曾写到“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来表达自己身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既不能与友人互相通讯,也无法归家的思乡之情。
    还有两类极为相似的人物形象即征人与英雄。征人多指出征在外的军旅之人。例如纳兰性德《长相思》便是这位清朝著名词人在跟随康煕出巡山海关之时所作,他在词中写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来表达了军士无征翻山涉水的艰辛,而下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则体现了远征之地气候恶劣,而在逆风雪交加之夜怎能不生思乡归家之情呢?
    英雄比征人更为英勇,征人还可归家而英雄却多殉命疆场,埋骨青山。诗人通过表现英雄的英武神勇的形象来表现作者渴望守边立志报国的情怀。例如屈原《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便表达作者宁身死而要杀敌,舍小家而为国家的英雄情怀!但是屈原作为爱国诗人却屡受奸人陷害,看着荆楚男儿报国杀敌,战死疆场,自己却有心无力,只可仰天悲叹“身既死兮神似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士们虽死但英灵不灭,魂魄仍是威武不屈,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而高适作为边塞诗人,他的《燕歌行》则是两种形象皆有描写。例如男儿本身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便表达了军士出征在外沙场所有无敌的征人形象,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便表现了征人拼死杀敌而将军们却在帐中观看美人歌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渴望带领虎狼之师御敌千里之外。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则表达了作者对李广将军那样爱兵如子,身先士兵的英雄的思念,所以《燕歌
行》即是一首征人诗也是一曲英雄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高二(8)班    吴彦琪

    一、案例篇目
    1.鲍照《拟行路难》 2.杜甫《蜀相》 3.陆游《书愤》 4.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5.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6.李白《越中览古》 7.李清照《一剪梅》 8.黄遵宪《今别离》 9.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10.杜甫《登岳阳楼》 11.韦庄《菩萨蛮》 12.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3.杜甫《旅夜书怀》 14.苏轼《新城道中》 15.姜夔《扬州慢》 16.纳兰性德《长相思》 17.李白《将进酒》 18.杜甫《阁夜》 19.李贺《李凭箜篌引》 20.李煜《虞美人》 21.周邦彦《苏幕遮》 22.屈原《国殇》 23.高适《燕歌行》 24.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5.温庭筠《菩萨蛮》
    二、案例篇目分类

 

类    别

作    者

篇    目

 悲    士

鲍    照

《拟行路难》

杜    甫

《蜀相》

陆    游

《书愤》

阮    籍

《咏怀八十二首》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旅夜书怀》

李    白

《将进酒》

杜    甫

《阁夜》

隐    士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王    维

《积雨辋川庄作》

羁    人

韦    庄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周邦彦

《苏幕遮》

思    妇

李清照

《一剪梅》

黄遵宪

《今别离》

英    雄

屈    原

《国殇》

征    人

高    适

《燕歌行》

宫    女

温庭筠

《菩萨蛮》

李    白

《越中览古》

其    他

姜    夔

《扬州慢》

苏    轼

《新城道中》

李    贺

《李凭箜篌引》

李    煜

《虞美人》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三、人物形象共性分析
    1.悲士:多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读书人。
    1)鲍照《拟行路难》 诗人在诗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通过自己“吞声”、“徘徊不前”,并用泻水流淌自然现象作比兴,抒写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起愤慨不平之情。
    2)杜甫《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3)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4)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深夜难眠,“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抒写诗人夜不能寐、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内心世界。
    5)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写时光飞逝,壮志得不到舒展,抒发了诗人长夜难眠,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6)杜甫《登岳阳楼》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句有极强的方向感,倚轩泪下,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对国事的忧思。
    7)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自己的安慰,自嘲之辞。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由此抒发自己的漂泊无依。侧面烘托了朝廷的腐败,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8)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抒发了诗人“逝者如斯”的伤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表达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9)杜甫《阁夜》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古往今来,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由此,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无依以及忧国忧民的伤怀。
    2.隐士:隐居田园、山林的隐士形象。表达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的高洁品质。
    1)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诗人自指。书写清高的情怀志趣和隐逸道路归宿。表达诗人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感。
    2)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与他人相处,不狂妄,书写诗人独居空山,幽林之中,与自然的融洽无间。
    3.羁人:客居他乡或出门在外的人。
    1)韦庄《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抒发词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2)纳兰性德《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借风雪含蓄的抒发词人思乡情切。
    4.思妇
    1)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上愁云刚消,心中却忧愁了。凄切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愁苦、相思溢于言表。
    黄遵宪《今别离》“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描写在近代思妇游子的别离之情。以新事物和科技之昌明,表现近代人在离别观的新认识。
    英雄:客观人物形象,英勇神武、立志报国。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威武不屈,死了也是豪杰。描写了战士们冲锋陷阵、勇猛杀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征人: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反应军旅生活的严酷及军中将士苦乐不均的现实。
    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
    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表现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心境与百无聊赖的生活。
    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描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之景的哀思。
    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抒写诗人山中之行的乐趣与欢喜。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表达诗人对乐曲的感受与评价。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诗人怀念故土的哀伤。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中表现诗人真挚的友谊与无法抑制的相思之苦。

    人物形象个性分析

    悲士:
    鲍照的《拟行路难》抒发诗人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之情。“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面让人放宽心胸,接受现实,其里蕴含无限辛酸与愤慨。“行”“坐”表现诗人长吁短叹,烦闷愁苦的内心。“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反诘语气强调,活着的人不同于树木、石块,怎能没有愤慨?但笔锋一转,硬是将已经爆发的巨大悲慨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蓄无穷,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有着重要的政治内容。越是不敢言、不敢走就越见那份愤慨,从而可见当时门阀制度的重压下,那种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虽然《拟行路难》和杜甫的《蜀相》都属于悲士形象。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所抒发的志趣也有所不同。《蜀相》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祠庙竟如此破败,从而引发感慨,看似吊古,实则抒发自己的感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寻”字表明有目的的专程拜访,有力的表现是人对诸葛亮的缅怀。“柏森森”三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与《拟行路难》“举杯断绝歌路难”生动刻画诗人悲怆难以的情态大为不同,《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诸葛伐魏,胜负未决却死于军中,壮志未酬、抱憾而终,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无数失意英雄共有心境。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痛惜与追念和敬仰之情。景物烘托,情景交融,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或从诗中表达的情感,都不尽相同。
    杜甫的另一首《登岳阳楼》虽诗出一人,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诗人观岳阳楼之后,描绘了洞庭湖的气势,却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吴楚两界。日月星辰像漂浮在湖水之中,仅十字就将洞庭水势浩瀚的形象再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慨尾随而出,亲戚朋友杳无音信,自己又年老多病,孤船相伴,抒发怀亲的愁思。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景物描写不同。不过因为游人行踪难至,所以自为春色。不过因作者无心倾听,所以便有“空好音”的感慨。一“空”一“自”,包含了多少无奈,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本诗有极强的方向感,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是兵荒马乱;凭轩倚窗,胸怀家国,诗人不禁涕泗横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陆游的《书愤》中一方面渴望实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理想。另一方面是壮志未酬、无处请缨的悲愤。愈是对理想执着,悲愤就愈激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用典明志,然大志落空,揽镜自照却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悲怆郁愤。
    “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同样借用典故,贬斥朝野上下主降一派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希望恢复中原的志向,但却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实属无奈之举。诗人赋闲在家,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的辛酸,有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表现作者极度愤懑。
   这里与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比,《书愤》在“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既愤懑又满怀豪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在悲怆中抱有期待。表现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咏怀八十二首》以景寓情,书写自己的忧闷与落寞。“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化用王桀《七哀诗》,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更加体现孤独,悲苦,这是从实景中理解,这里可以将“夜”看为时代之夜,于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来表现愤世嫉俗。“薄帷间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衬托自己高洁不群,有与世俗不同流合污之意。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诗人着重从视觉角度描写,表现“孤鸿”“翔鸟”的意象,与“北林”“外野”相映衬,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对政治前途的忧愁。“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心中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无限忧思、孤独徘徊、永恒的悲哀来曲折隐晦的书写愤世嫉俗的感慨,这与陆诗的愤懑激昂的情感相比,就多了些哀伤愁苦。
    陶渊明与阮籍都在诗中写了夜中难眠,但要表达的思想不尽相同。《杂诗十二首》主要抒发壮志难酬,时光流逝的悲哀。“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展现了一幅无限光明的境界,实为陶渊明的襟怀之体现,为下文”日月掷人去“埋下伏笔,日落月初,昼去夜伏,正是光阴流逝,表达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与无奈。“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季节的改变,不能长眠,体现诗人深深地孤寂与哀思。”“欲无语和,挥杯劝孤影。”借酒消愁,体现世无知音,有苦难言的寂寞,与阮籍的孤独心情相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悲怀。全诗的核心,光阴不舍昼夜,生命渐渐流逝,但有志却得不到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未能实现。心情彻夜不得平静,志士悲怀,深沉而激烈,结尾无限苍凉。一个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士形象跃然纸上。所以阮诗也是无限的愁思与哀伤。
    陶渊明虽是归隐上林,但这里悲从中来,壮志难酬。这和李白的《将进酒》在表达情感上有相同之处,当然自有不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将进酒》大起大落,对自己仕途的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慨,表现的淋漓尽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生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开篇,诗人视线定格在黄河之上,既描写浪涛奔腾的壮阔,又抒发”逝者如斯“的伤感。这与陶渊明的时光飞逝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与诗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异曲同工,为下文“万古愁”埋下伏笔。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之词,虽有深深地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依稀可辨。李白虽与陶渊明同属悲士,但陶渊明寓情于景,抒发寂寞,凄苦,而李白则大胆夸张,表现豪迈诗情,抒发诗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情怀。
    杜甫的另一佳作《旅夜书怀》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近景;微风吹拂江岸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的停泊着。时作者无奈离职,处境孤独无依,这句寓情于景,展示诗人的境况与情怀,渺小和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之阔,月随波泳,大江东流,以此情此景反映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簸无靠的凄怆,以乐景写哀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素有远大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这里表现出诗人的不平,同时揭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无依的根本原因。“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一舒悲怀,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与其《阁夜》相比,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描绘了一种夜晚幽寂的情景。以此抒发作者寂寞孤单的心情。《阁夜》则描绘了冬季漫天霜雪,在冰冷的夜晚停止。这又多了一些凄凉的意味。“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最能体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哥影动摇”前句写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势,后句写雨后星辰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比句,气势苍凉恢廓,辞采清丽炫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古往今来,人事变迁,最终都不免卧归黄土。表现方法形神兼备,用典明志。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旅夜抒怀》诗人无所依靠的境况相同,而其侧面烘托自己怀才不遇,和朝廷的腐败,又与《阁夜》不同。
    2.隐士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书写清高的情怀志趣和隐逸道路归宿,表达了隐居迫于无奈之情。“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热闹,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人陶醉于朦胧的景色,原来庞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大悟,深入浅出,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与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相比,孟浩然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怀。而《积雨辋川庄作》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诗人从积雨写起,“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吹黍响东菑”空气潮湿,炊烟袅袅。三四句写山庄自然景色,白鹭飞翔在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金色的黄鹂在苍盛的树木中婉啼。在视觉上有色彩浓淡差异,两种景色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所谓“诗中有画”。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从中领略到了极大的兴味。写诗人淡薄自然的心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世的闲情逸致,与孟浩然相比,则少了一份无奈,多的是隐逸后的兴致与乐趣。
    3.羁人
    韦庄《菩萨蛮》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人物美。表现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抒发了词人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江南水绿,天蓝,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中听潇潇雨声,这种生活何等自在,表现诗人对江南的热爱。
    “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莫”字表现出一种深婉而沉痛的情意。想还乡,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对故乡遇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情景交融,运用白描,结尾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味。
    与纳兰性德《长相思》相比,纳兰荣若的愁苦之感则更胜一筹。抒写相思离别,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是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关的慷慨报国之志。“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山涉水,到深夜时仍烽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为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风一更,雪一更”的重叠复沓,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词人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表现作者思乡,伤感,痛苦的心情。与韦庄对江南的依恋大相径庭。这里更给人一种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真实。
    而自纳兰性德凄婉的《长相思》后,又一首周邦彦的《苏幕遮》给人以清新,有带有淡淡乡愁的感觉。诗人以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引入故乡归梦,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而又美丽,“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的极为巧妙,由此抒发乡情难抑。“故乡遥,何日去”直抒胸臆,感叹故乡遥远,何时能归的无奈。“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分别以听觉,视觉来写诗人醒后的感受。词境清新,写景,写人,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荷花点燃诗人思乡之情,寓情于景,不着痕迹。淡淡的愁思融入字里行间,于《长相思》相比,多了一份清新,多了一份“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浪漫。
    4.怨妇
    李清照的《一剪梅》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红藕香残玉簟秋”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秋席生凉,全句设色清丽,为下文词人泛起愁思渲染了悲凉,孤寂的气氛。“云中谁寄锦书来”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表现对丈夫的思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即景,又兼比兴,过渡下阙,直抒胸臆。将词人的惆怅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也想到对方,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深切的表现了夜晚词人对丈夫的思念和孤独,哀伤的内心。
    而黄遵宪的《今别离》虽同样有思妇游子的情感,但是与近现代新出现的交通工具相结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表现近现代人在离别观上的新认识。“眼见双轮驰,益曾中心忧”写送别之时看见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又增添了更多的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同样表现人们之间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所愿君归是时,快乘轻气球”表达了思妇盼望远行亲人归来的愿望。
    5.英雄
    屈原的《国殇》写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写战士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就算战死沙场,灵魂返乡的旅途遥远,艰难也在所不辞。“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写战士们确定既精神又勇敢,又武艺高强,刚正不阿不可凌辱。“魂魄毅兮为鬼雄”写战士们的魂魄威武不屈,死了也是鬼中豪杰,典型的英雄形象,也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不变得坚毅和刚强。
    6.征人
    高适的《燕歌行》中反映了当时军旅生活的严酷及军中将士苦乐不均的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将帅在军帐中饮酒赏舞,不能身先士卒。表达了诗人的悲慨之情。“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通过写深秋边塞草已枯黄,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诗人看到“斗兵稀”后更加悲愤,心中怨恨无处发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诗人回想起李广打仗是的与士兵同甘共苦。表现了诗人对军中将帅的讽刺和对这种现实的不满,悲愤之情。
    7.宫女
   温庭筠《菩萨蛮》写了少妇懒起梳妆打扮的情景。“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写了少妇生活的百无聊赖,所以“懒起”、“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用前后两面镜子照着把花插在头上,看似梳妆,实则反映了其孤独寂寞的心境。也许有淡淡的愁思,也许在感叹命运不公。
    其他:
    1.李白的《月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南游吴越,想到越王勾践昔日的宫女欢笑如花,如今只剩鹧鸪独飞,由此抒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姜夔的《扬州慢》因诗人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所以扶今追昔。“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是说就算是当年赞赏扬州的杜牧,看到这样的景色也会吃惊,来表达作者的痛心。“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那花又是为谁所生?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对今日破败残凉的哀思。
    2.苏轼的《新城道中》里“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征”写青山之上的白云像棉帽一样,太阳照耀下树枝铃铛的形态。都可以看出诗人极好的心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因为诗人即将上任,又看到农家繁忙的景象,所以心情大好,满心欢喜。寓情于景,自然舒畅。
    3.李贺《李凭箜篌引》写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但诗人并没有直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指乐音的雄浑,石破天惊。“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音清脆,缓和。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乐曲的欣赏与喜爱之情。
    4.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写出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只是朱颜改”只是宫女们都老了,表达了诗人哀伤,无奈的心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这里诗人将自己的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将无形化为有形,也深深体现了诗人对故国深沉的爱和怀念。
    5.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其感情基调是“愁”。“海天愁思正茫茫”形容诗人心中的哀愁像大海一样无穷尽。因为诗人此时仕途失意,所以悲从中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一是写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景象,同时也有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也由此抒发愁苦之情。“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这一句也写了诗人与同伴们的真挚友谊,和无法抑制的相思之苦。
    五.报告总结
    其实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通过本次总结,收获了很多。正因为这其中凝结了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且不说这付出是否等同于收获,但这起码是一种尝试,成功了收获的便是果实和方法,失败了收获的则是经验几多教训。因而也得到了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这次分析报告,总结了诗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了他们所体会的,感受了他们所经历的。通过类别人物个性分析中三大悲士的对比,知道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了解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和兼济天下的杜甫等。也了解了诗人们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兴,白描,借景抒情,用典明志等。同时也掌握了分析方法,共性与个性特征。知人论世是重要的环节,读其人,才能读其诗,才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带有新元素的学习方法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分析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加强了逻辑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使诗歌内容清晰可见。效果也是极好的。
   语文课的学习氛围也很好,这种学习方式应该继续坚持,为更好学习语文和中华经典文化提供契机。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