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开展探究性学习后的体会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摘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要想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动手、学会主动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观察、提问、质疑、回答、动手、技能、操作、体验、挖掘教材、科学思维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自开展课程改革后,本人也积极参与了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及实践。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进几年高考命题已经逐渐的由以往的知识点测试转变成了能力的考查。在这种趋势下,作为教师,应当走在课改潮流的前列中,在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后,我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及教训,值得在今后的探究中回顾及反思。
    一. 观察是探究的根源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大量的生物学现象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成为了学生探究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不要局限于视觉,还应用多种感官和感知,同时也要用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去探察。我们可借助教材、图表、标本等教学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从而使他们萌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我要求学生观察五种以上的植物种子,并要求他们总结种子的种类,画出种子的结构图。在课堂上,我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从观察中尝试了主动获取知识。
    二. 提问是探究的起点
    以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判或教师提问——教师自答的教学模式总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小的范围里,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我更注重了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方法,通过逐级降低问题难度的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回答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敢于回答、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去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例如,在“叶绿体中的色素”一节课上,我事先给学生分发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叶片,并且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一般的叶片都是绿色的?”开始,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动脑,大部分同学都和以往一样不愿思考,也不敢“鲁莽”回答,而是选择了等待公布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推出了新的子级问题:“叶绿体中有哪几种色素?它们的比例是?”问题的难度下降后,很多学生都踊跃地思考,并且迅速在纸上写出了一些关键词。问题被他们亲自解决后,同学们的心情很好,学习的兴奋性也高了。我又鼓励他们质疑、提问,于是很快,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这节课虽说只是小小的一个尝试,却给我和同学们很大的收获,也让我认识到提问是探究的起点。
    三. 动手是探究的必备技能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的生物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如实验能力、绘图能力、探究能力等。技能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取更慢,二者不一定成正比。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耐心,即训练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操作、体验,鼓励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探索。这样才能使他们熟练掌握,并能熟中生巧。例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要求学生做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以往很多同学由于装片做的不合格而观察不到实验现象。因此在这个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是难点。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摸索的方式,没有给他们时间的压力。结果同学们反复练习、反复尝试、细心体会,在操作中学会,在错误中探究。果然有很多同学制作的装片达到了实验要求。此后,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改变了以往的稀里糊涂的态度,而是将自己摆在探索者的位置上,认真操作每一步,并从中领悟技巧的同时获取技能。
    四. 深挖教材是探究的立足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教材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毫无疑问,教材应该是师生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立足点。在深挖教材上,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也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科学探究过程,更要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家优秀的思维品质。而后者往往许多师生所忽略,这恰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能力所必备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科学的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利器,因此,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等多方面深挖教材,才能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在“新陈代谢和酶”一节课中,教材主要讲述了酶的概念和特性。我向学生提出了两大问题:“酶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物质?”“酶有哪些特性?”。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安排了3个学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实验,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显然,教材突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突出了科学探究过程。我采用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透教材的基础上,动手做实验,从结果中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了操作技能。学生不仅总结出酶的本质和特性,还找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且挖掘出了生物学实验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之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素质,还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由“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习知识”的转变是不可忽略的,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为。

参考文献: 《过程完整化教学实践与理论》
                      《生物学通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下一篇:过程完整化教学的摸索[ 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