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摘要: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提出问题     过程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生物学中一些原理、生命活动规律等问题,都是科学家或学者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在新课程下,教材较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实验多等特点,较适合搞探究性学习。
    一.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与本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或者从学习中发现问题。
    2.作出假设。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预测结果。
    3.制定计划。让学生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进行实验设计。
    4.实施计划。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收集数据。
    5.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若与预期相符,假设成立;若结论与预期不符,说明假设不成立,则重新提出假设。
    6.表达、交流。学生在各项工作结束后,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二.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如何把生物课变成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过程,是问题的关键。
    1.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它设计成探究性问题。例如:讲植物的激素调节,设计的问题是:a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b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运输具极性运输。c根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二重性,解释根的向地性于茎的背地性的原因。d举例说明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师提出问题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所用材料,步骤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新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遗传三规律与试验研究法等。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另外,针对教材中给出的结论,可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得出结论。如光合作用场所、原料、产物的实验探究。这部分内容只给出结果,而没有探究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些过程,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出教学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
    2.要让学生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⑴对教材中的实验,要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分析实验原理,熟悉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原因,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错误操作产生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此操作造成的后果,得到了亲身体验,印象也更为深刻。这样学生才会养成自觉的预习实验,理解实验原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⑵结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热点,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再仅仅限于书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疑问常常会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的重要来源。如验证酸雨对种子萌发或幼苗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蝗虫数量与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调查当地有关遗传病的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进行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增加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 究性学习的思考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由教学生转变为教给学生会学;教师注意到内容的呈现方式,由过去的教教材改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
    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陶•哈斯巴根《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8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下一篇:新形势下地理教学[ 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