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大学是什么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大学,永远都是青年学子神往的圣地。
    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则始于1810年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在洪堡的领导下确立了大学教学与研究的双重特性,实行教授治学,倡导学术自由,从而使柏林大学成为整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中心。那么,大学究竟是什么呢?
    想起1917年1月4日的那个早晨,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黄沙扑面,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里面坐着的就是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由此,红楼北大,狂飙骤起,闪电临空,蔡元培先生带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字方针进入北大,并进而告勉学子要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砥砺德行;要敬爱师友……
    斯人已逝,睿智永存。
    大学是思想燃烧的家园。在牛津大学,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他们把思想创见看的最为重要。所以,蔡元培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视为大学的灵魂。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谈。”想想这页让人心动的历史:风起云涌,龙虎腾跃,一时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周树人,这些中国二十世纪最富智慧的思想先锋,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奠定了百年思想激荡的高峰。大学,就是这样一群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的精英们的一处栖居地,一处家园,一处自由的、纯粹的、不包含功利主义思想的理性思维生长的苑囿。所以说,大学是一个民族走向新文明的真正起点;所以,胡适才说:中国可以没有大炮,可以没有军舰,但中国不能没有大学。
    大学是文化积淀的乐土。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哈佛大学校门也写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的校训。大学就是一个追求纯粹学问,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流转传播的机构。大学教育,就是直面古今人类伟大智慧的层层累积,沉潜其中,体味涵咏,积淀文化,承续文明。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便是山高水长的风范,便是博古通今的厚重,便是一座座巍峨耸立的文化大厦。所以,学习们不应拒绝那一串串长长的书单,不宜再自视清高,自诩前卫。没有文化大师的大学是不合格的大学,没有文化教育的大学是不完备的大学,没有文化追求的学子亦不能说是接受过真正的大学教育。大学,是包罗万象的文化净土,是“university”。
    大学还是道德锤炼的殿堂。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在今日,一种真正自由解放的教育,不会将任何程度的职业训练,与社会、道德、科学方面的教育隔离。”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讲,大学的真正意义应在于精神、灵魂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就是科学和道德整合内化的过程。正像我国古代《学记》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仍以坚持理想、造就新人、追求完善为根本。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地平线。
    真正的大学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寓所,而非献媚于现实功利主义面前的职业机构;真正的大学是造就一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世楷模,而非只灌输知识、雕琢能力,克隆一些光有技艺而心灵荒芜的“失血”者。
还是前年的一个秋日的晚间,有大学同学即将赴美,我去呼和浩特送别,当我们从师大附中旁边的饭店出来,对面马路正是一所大学的校园,我便提议到那里走走——其时月光融融,校园幽静,不时有三两学子从身边走过,四周教室里灯光敞亮,脚底时或踏过几片轻旋的落叶,一时间,心静如水,恬淡怡然,心中竟默念道:生活真好,大学真好。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