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怎样落实“对课文整体感知”这一要求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我结合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及新课程标准悟到“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思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如何自能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作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需要设置难易的疑问从而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切实引导,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设置疑问
    设置疑问既是发现问题。如何发现问题?要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并根据阅读的范围和深度从而提出明确的要求(问题形式)。
    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课文及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一定要学生仔细的阅读并熟记于心,要在获得对全文的总体的印象并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钻研课文,直至把课文“读通”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教师设置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展开的,为了完成这些问题,学生要读很多遍,但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完成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我先要求学生默读一遍课文,并提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5分钟)教师走下讲台,了解学生,并及时以举手方式统计完成情况。接着,要求学生再次回答前一个问题(写关键词,3分钟)。根据课堂上举手的学生人数不多的实际情况,再次提出阅读要求。教师还是要走下讲台,去发现学生中的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重读和讨论,并且,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板书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学生一起学习、理解、解答、融通所学的东西,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和谐很自然。因有这样一个氛围,所以学生思维活跃。这样既能让他们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又能共同讨论。经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基本上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讲解非常简练,使用的时间很短,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这种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了健全人格,并且有利于提高其理论素养。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疑”大多是课文的闪光点,讨论明确之,学生应当收益菲浅。偶然某文章有“微瑕”之笔,对此一议,辩明是非,亦不无裨益。在学生自我质疑时,这里“疑”未必是所有学生真有,课文中有些特别重要或特别精彩而可能为某些学生所觉察,大部分学生却未发现,先觉者把自己首先领悟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独到发现,就可以用“设疑”的方式“发表”出来,与大家共受裨益。这三种“疑”的解决既可扩大全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使语文学习生动活泼。
    解答疑问
    自主、合作、探究地解决问题。我的教学中这一步骤一般是组织学生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寻求“自我质疑”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这不仅能直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辩是非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让他反复锤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因为课堂乃是师生集体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理所应当要发挥其集体优势。在一点上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研讨观念,团结协作攻关精神有助于形成共竞共勉,民主求实的良好的学习风气。
    从广义上说,教师在解疑的过程中主要工作在于精心周密地组织安排,或直接开展全班性的大讨论或先展开小组讨论,筛选出质量较高的,再在全班大讨论。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提倡各抒己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参谋”相机诱导,“裁判”对讨论的结果要那出主导意见或做出可共学生参考的结论。有时,为了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适当提示,引导,让学生在深沉的探究中整体感知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写的精彩,能打动你?(用铅笔在书上画出,5分钟)。其次,分小组讨论这一问题并要求说明理由。从而在语言上整体感知课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有创意的回答。这时学生有了课堂主人翁的感觉,我又问“同学们,在课文中有没有你认为难以理解的字句,段落。我以学员的身份与他们一起找,把找到的知识作为重点,难点。我认为整体感知课文应该留有疑问,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是无穷尽的。
    自我测试
    一、 指导拟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拟题。这一行为通过常识介绍或举例示范,使学生逐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他们能拟出其实可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试题。
    二、 组织拟题。组织工作可以这样进行: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2、教师要对学生的拟题加以选择,重新组合,必要时做修改、补充,以形成一份完整而小型的测试题,一般适用五分钟测试。
    3、有时需要教师订好试题分值,以备学生自我评价之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我一般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注意,在课堂时间剩余3分钟时进行,课余时间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批阅。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一般若在试卷中发现问题尽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观点,当然有时做不到,这一点很遗憾。
    总之在新课标,在过程完整化之下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为主体,而这需要我们变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真正实现教学中的突破。让学生剖析、咀嚼、动心、动情。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