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把思想政治课上出味道来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主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形势下,必须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日常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高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以经济常识为主,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常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趣味  情味  韵味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烂背”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捷径,然而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在学生心目中更是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而德育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特质教育,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在总结人类社会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的经济秩序的概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进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再反过来运用学到的世界经济知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代化。那么,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将陌生枯燥的经济常识讲好讲活呢?基于学校在德育过程中的奠基地位和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主体和中坚。从整个教育体系的构建上来说,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仍要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但是如何使教学活动更有效更合理呢?从教师角度来说,必须要让课上得有“味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用本身的知识修养使学生折服。同时,灵活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充满情味;切忌全盘授予,使教学充满韵味。
    一、趣味
    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是主体之魂。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心态,正确对待“应试教育”的环境,把用考试压学生转变为用“兴趣”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创造学习政治课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增强政治课的效果。
    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我认为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对学生来说,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甚至是痛恨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是幸福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培养也需要一个相应的外在环境,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氛围的创设。我曾在一百多名高一学生中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具有幽默感的老师。的确,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对有趣的情景记忆深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如果在政治教学中,也能巧妙灵活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趣味语言,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在今年高一使用的新课本中,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教材内容上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教材的编写内容也呈现案例生动、典型的特点,教材中的知识变得更鲜活,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教学过程完整化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学生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总是力求整齐划一,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而现在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提倡让学生在玩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现在的教学过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习充分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如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在课堂上大多由学生自主、探究,对于高一的教学过程来说有些章节可以由学生在总结日常生活经验的同时得出符合或大致符合教学要求的结论,而有些章节则不能,还是要由教师进行指引和概括。所以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驾驭整个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经济常识》中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学生对这部分教学明显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那么就可以通过描述当前有些农村的生产现状,讲“现在有些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弃农经商去了,种田的是一支‘三八六一部队’”。“三八”、“六一”是妇女、儿童的代称,含蓄有趣,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师生再次共同投入到新的教学工作中。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也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政治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闷气”和“匠气”,让我们的教学充满“生气”和“灵气”。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评价的过程,所以一定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才能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知道,孩子变得爱学习了,原因就在于他学得会
    二、情味
    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要使学生获得真理、完善道德,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应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课上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课程要求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并且,现阶段我们学校的教学方式是朝着一种开放式教学的方向发展,要求是一种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荡起学生“我要学”的浓烈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入情、抒情,师范生共同围绕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对重点问题突出讲;对难点问题剥开议;对疑点问题展开争;对热点问题及时评;对一般问题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情理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谚语等,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执卷留恋,使这节课锦上添花。
    三、韵味
    中国国画艺术中有个留白的意境,在课堂教学的艺术中,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三分要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新。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虽然建立在从最近的科学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明确指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的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些教育思想都说出了教学方法的真谛:要教会学生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点,顺应过程完整化的要求,使课堂教学不再讲通讲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独立自主,自求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曾有两位教师教“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一内容,尽管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学生的水平基本相当,由于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得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一位教师滔滔不绝讲了一节课,惟恐学生不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的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该让学生思考的地方也越俎代疱了。老师已经把话说清说透了,学生只有空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了,哪里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另一位教师却不是这样,而是把功夫用在点拨上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含英咀华的乐趣。这位教师从一踏进教室开始,就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在黑板上板书“谈腐败现象”,然后请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思考这个问题。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踊跃发言:有的从联系的角度,认识到腐败现象是与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相联系的,与党的性质、宗旨是格格不入的;有的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经受住执政考验的,腐败现象会不断得到抑制和克服;有的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指出腐败现象是支流,党的主流是好的,并且能够通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的从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角度、质变与量变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整个一节课中教师没有讲多少话,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收到了“此时无为胜有为”的最佳效果。
    现阶段的过程完整化要求教师不再有完整的教案,最多是一些粗略的构想。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急于解答,先是思考、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是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教师只需要在资料的搜集上花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了新奇。对于教师来说每一次课和学生一样,充满了未知性和挑战。当然,有些问题凭我们目前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这样的课会变得活泼,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报   吴金玉《讨论法跃进政治课堂》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