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校本培训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内容摘要:校本培训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校本培训与落实课程标准相结合,才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以“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为基本操作模式,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效地解决了在实施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校本培训  落实课程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对校本培训起推动作用。原来的校本培训是适应教师在职教育或继续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新课程改革使基础教育发生了异常深刻的变革,校本培训与新课程相适应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和必备的重要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教育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锡林浩特六中是锡盟地区首批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是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持续推进的具体操作者,是新课程的建构者,因此建立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是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学校我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的关键。我校从2002年9月成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我后,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而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师从哪来,是上级主管部门派不可能,单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也不现实。况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院校的培训也只能从理论上提高,难以解决在实践中所出现的的问题。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中招聘,但目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对新课程标准都了解其甚少,更不用说能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了。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从实际出发,抓好校本培训,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逐步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深入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从而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关键环节。
    二、校本培训的由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规模推进,学校急需要进行教师的整体培训,单纯靠上级教育部门的短期培训已经不能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同时教师在学校能够获得的有效学习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为此学校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学和培训,但多数专家和学者都是从理论上和教育理念上讲解,不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不能解决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太多的,太具体的实际问题,也不能解答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的令人想像不到的种种困难和困惑。具体在课堂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未能把课程目标具体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改的深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需要的不是几百人的大会上聆听专家的报告,而是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除理论学习外,需要的是针对问题,个案分析和因对象施教,需要的是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使教师尽快掌握新课程的要求、方法指导,需要的是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指导,课堂指导,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使广大教师能够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
    三、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
    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决定,学校决定采用陶•哈斯巴根教授研究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式来推进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实施这种模式后,学校真正把教师培训的地点设在课堂上。通过“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现场研讨,在课堂上组织调查,现场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多上(同一内容的课多位教师上),陶•哈斯巴根教授即席指导。把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过程和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实际上教学实践就是教师培训的基础,就是教师培训的过程,我们把落实新课标的过程成为了培训教师的过程。
    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是教育思想的更新过程,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的过程,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构成过程,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创新过程。教师只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验课改的酸甜苦辣,新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校在进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活动中,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回答教师们遇到的种种困惑问题。强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有效地克服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的实用主义。用过程完整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过程性,体验目标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表现”,并不是让他们放弃倾听、观察和思考,而是强调必须同经过“表现”这一环节,亲身经历、主动体验。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他们放任自流,而是督促调查和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讲的少,并不是教师不讲课,而是教师如何设计一系列的结构化问题,让学生学得紧张,学得好。更不能把一节课机械地划为几分钟做什么,几分钟什么。也不能把提问式代替学生自学,“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上课至下课,尽是一问一答,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思考问题的余地。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地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用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上。用“六要”、“六不要”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即:(1)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机会;(2)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3)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而是要高估学生能力,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4)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5)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要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6)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生果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要求学生用“五要”、“五不要”的方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要独立自主地思考,要主动操作,要写关键词,要画草图,要积极提问题;不要先看书,不要喊叫,不要先讨论,不要急于举手,不要等待老师。
    四、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实践证明实施该模式后,教师跳出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怪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整个班级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基本没有差学生,真正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锡林浩特市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的全市教学质量检测中,我校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成绩都远远超过其他几所中学。自2003年3月至今,我校教师在锡盟地区组织的教学能手大赛中获奖率为100%,其中有3名教师在自治区教学能手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和优秀奖。目前我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校教师先后有十几篇课改文章在自治区和盟级报刊上发表。已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成果也得到了盟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市教研室全体教研员曾两次到我校现场观摩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课改的调研。其他兄弟学校经常派老师来我校听课和交流。带动了锡林浩特地区的新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五、基本经验。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初中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基本了解、掌握了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巩固和扩大了课程改革的成果,我校高中课程改革行动超前于国家高中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现在已有一部分高中教师成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骨干,他们经常为其他教师作示范课教学。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文章,也成为了校本培训的主力。在落实课程标准的校本培训中,我校教师能够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探索和研究,进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为新课程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师资的保障。目前我校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坚持不懈地对教师的培训,基本形成了一支能适应教学改革和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我校进入课改实验学校行列,是学校整体行为,是人人都参与,个个都做好的一项全新的事业。2002年8月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分析和思考,做出了初中年级全部投入到新课程改革,高中年级分步推进的方案。学校领导的共识和决心,保证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主要领导都深入到各教研组和各年级组与教师一起交流讨论,一起研究具体操作方法,一起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共识,极大的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课改氛围。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我的教育观”的大讨论。从班主任工作论谈到教育教学管理,从现代教育理论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既有经验介绍,也有教训与反思,还有疑惑和探讨。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反映课程标准笼统,不具体,我们就把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进行细化。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转化为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而确定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与我们期望的目标水平之间存在多大差距。在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校逐步探索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正确途径。
    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高中教师虽然经过培训,但对国家的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理解不深,把握不透。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彻底消除。教学围绕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成为摆设。
    2、 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用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源也非常有限。除接授校本培训外,很难有其他更为直接的学习和求助途径,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则空间有限,需要对教师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
    3、 对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未能很好的建立,对实施新课标的激励机制未能完善。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
    4、 部分教师的操作能力差,结构化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不好,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陶•哈斯巴根 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4) 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 [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04-29 ]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学生作文[ 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