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新课标下教师的观念改变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关键词:自主探究、体验、激发、教学情境、过程完整化、赏识心理

    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以来,我的教学工作做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改革的尝试。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理念的创新,最难的也是观念的改变。新课标的具体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的教学实施也从单方面讲授过渡到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间互相交换信息,让我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渗透鼓励、赏识教育的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多次引入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 由讲授“结果”过度到“过程”的转变
    一般人们认为,地理教学或是学习地理就是死记硬背,运用强化记忆的方法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知。新课程标准的新规定已打破这一传统规律,其实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过程完整化的教学必须得儿施加力度抓紧进行,这就是说知识积累过程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本学期的教学过程我注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所以,这一阶段地理教学以引导学生探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包括:①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由阅读。②把说话的机会适当过度性的让给学生,培养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③把问题的提出、解决环节留给学生,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普通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只要自己努力,希望总是会有的,其实普通学生和尖子班学生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而缺乏自信,极度失落是普通学生成绩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拔高训练的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自地理学科以文综测试卷的形式恢复高考以来,以地图为载体的综合试题占据着高考试卷的主体,那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读图能力的关键在于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呢?当今的高考不会简单的落实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上,所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解决问题来说可以做到运筹帷幄,但死记硬背在地理学习中必须体现“死”和“硬”的特点,具体来说如:2003年高考文综36题中,如果学生没有对华北地区地形和太行山脉走向的“死记硬背”,学生能力是难以体现的。如果把基础知识更好的灌输到学生的记忆中呢?光有教材是不行的,在巩固方面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如果按教材讲授,学生的感受是平淡的,没有新意,学生感到书中的事例距离自己太远。在巩固知识的基本方面不能更好的理解,一段时间以后甚至可能忘记,如果改变方式,把“地理就在身边”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子就是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这样把抽象的基础知识变的平易近人,体现了地理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宗旨,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入手,变课本语言为生活语言,拉近地理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坚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决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品尝到基础知识的新意。其实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也不一定非得到有关内容一字不漏的提出,往往理解性的讲解,让学生自己概括的简单讲解效果更佳。我刚从事地理教学,因为没有经验可谈,只得把教材背的滚瓜烂熟,上课时也就是照本宣科,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就是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有一些中等偏下学生认为高中上册必修教材难理解又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相隔太远,如果此时利用丰富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简单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讨论恒星日、太阳日的区别,这就必须要解决假设恒星与太阳、地球距离位置的关系,这样不妨引入身边事物,如操场旗杆顶端有一只小蚂蚁的运动,这样把宇宙空间抽象的东西引到实际生活有点夸张诙谐的问题中,让学生在新奇、可笑又不得不仔细想想的情境中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今后对比此项知识永久保存。这样日积月累,基础知识丰富了,也就扎实了,变的反应也就快了,对下一步综合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构建赏识心理,提倡赏识教育。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加强学生自主探究
    正如周弘老师所提倡的相信孩子,加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推行赏识教育,在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强化这一概念。现代中国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已不再是学到某个层次上就到此为止的问题,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家长要求学生学历的级别正在提高,而在最初学生走进课堂之前也无所谓谁是天才谁是栋梁,可入学之后为什么出现了三六九等呢?这不是国家教育体制的主要问题,而是实施新教育改革之后教师教育方法使用的问题,近半个世纪新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证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比较成功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正在紧追不舍。现在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什么这么薄弱呢?主要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外来事物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过分溺宠,使得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自主探究下降,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学习照样可以过的好,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学校和家庭变埋怨、批判为鼓励、赏识,发现孩子的生活闪光点,这就不难调整好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学习,这样大家共同享受学习收获带来的喜悦,而教师的角色也必须适应新课程标准,迅速转变,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师的自身发展看,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确定了,学生的成绩也就提高了。知识丰富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