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新世纪呼唤新型人才,新世纪的教育也呼唤改革,教育部制订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观念新,学生的学习方法新,对学生的评价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此,我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第4点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对这一点感受很深,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我说什么,你就接受什么;他们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的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会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设置结构化问题,创设想象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设计结构化问题,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重视思维的培养。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祥林嫂》时,提出了这样的结构化问题:“请同学们分析,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并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五要五不要”(要独立思考、要主动探索、要写关键词、要画草图、要积极提问;不要先看书、不要喊叫、不要先讨论、不要急于举手、不要等待老师或同学),然后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自己总结。接着我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找出学生的思维困惑所在。10分钟以后只有极少数同学写出了一两点,这时我以学员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猜测:“祥林嫂是死于贫穷、死于悲伤、死于恐惧、死于绝望、死于孤独吗?”我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过了5分钟,这时有十五、六个学生举手。我看了一下同学们的练习本,答案应有尽有。我指导到:大家要注意,祥林嫂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会。我继续让同学们思考,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花八门的答案充分反映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然后我才和同学们一同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的体会是,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多方面的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小说所反映的情感,在脑子中塑造人物形象,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再创造,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祥林嫂”,文学作品的形象更需要想象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
    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只是简单的计划如何导入,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精心设计问题,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发联想,激活学生脑子里的生活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被激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活跃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的语文课本取材多元化,有优美的散文,有精美的诗歌,有严谨的说理,也有情节引人的小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美妙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品味文章内涵,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看见”或“听见”教材所描述的一切,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下载了多媒体课件,有声音,有背景,还有根据这首诗配的曲;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的意境也理解深刻了。事实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巧训练,发挥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 
    教师在教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再创作。例如,我在完成了《祥林嫂》的教学后,让学生想象如果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她的境遇会发生怎样变化?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天马行空,畅所欲言。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平时最胆小怕事的学生都能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口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