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立足生活,开启作文教学之门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内容要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要启发引导学生重视生活,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感而悟真情,感而悟其理。
关键词 :     观察     思考      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之产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训练,让学生观察、感受、描写真实的生活。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有“生活即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哪里也应该有文章,即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碧海青天……处处是景,社会中亲朋好友,师生同学及邻里往来亦饱含真情,生活中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都很多。而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的生活范围窄小,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的局限,以至强拼硬凑出没有血肉的文章;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不留心观察、感悟,与那些闪光的素材失之交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那本来“视而不见”的生活,从而发现生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善于用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生活虽然单调,但毕竟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这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更是一块触发学生情感的土壤。它包含了学生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是学生“为文”的一个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泉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一种自然现象,一个人物形象,一则新闻消息,一首动人歌曲,一个荒唐的故事等,都可引发人的某种感受,成为诱发写作的“导火索”。如一位同学写“抢电视”这一内容:
    为了抢电视看,我们三个人各使出浑身解数,明争暗斗。
爸爸的“拿手好戏”是先发制人。他吃罢晚饭,就像灵隐寺的卧地金刚,在电视前“蹲点”了,那电视机好像对爸爸特“钟情”不管调到什么台,都是没完没了的体育节目。
我当然不甘示弱,便来个“以柔克刚”的软招,孝顺的捧上一杯香茶,千方百计地劝爸爸多灌几杯,然后虎视眈眈地守在一旁,不出十几分钟,爸爸便告内急。爸爸的屁股一离座位,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步窜上前去,“啪”的一下换了频道。待爸爸回来,方知中了我的“调虎离山”之计,只得望“机”兴叹,懊悔莫及。
    妈妈比力气、论才智都不如爸爸和我,但她可是我家的“老大”,她抢电视的办法是用“强权”。每晚她干完厨房的活,就大步流星地“窜”到电视旁,不容分辨地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摆起一家之主的权威,威严地说:“妈累了一天了,让我也享受一下。”就自得其乐地看起她的“哭剧”了,我这个刚刚从爸爸那里夺来电视节目的胜利者,只好坐在一旁敢怒不敢言,心里嘀嘀咕咕诅咒她“滥用职权”。
    读了这几段文字,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同学那敏锐的洞察力。“抢电视”是生活中的常见镜头, 把它写的意趣盎然,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显示了作者具有很高的悟性。此例启示我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并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全面性。    
    其次要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俗话说:多想出智慧。赏心的“花”为什么会“溅泪”?“悦耳”的鸟鸣为什么会“惊心”?是因为“感时”, 是因为“恨别”!这正是作者对社会感思至深的结果。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不但用心去观察,而且能动脑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那么必将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作到:对于生活中的一件事,一个现象都不要轻易放过,而要多加思考,善于联想和想象,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如:一同学从一面普通的穿衣镜和儿时的趣事中悟出了镜子的哲学:“你给予什么,它就回报什么,得到与奉献是等价的。”“你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这就是通过联想得到的人生感悟,贴切、自然。一同学写“春意”,先由自然界的春意写起,推进到精神上的春意,描写在一片繁花绿枝中有一羽毛未丰的雏鸟栽下树枝后,坚韧不拔,一次一次鼓动着翅膀奋飞,终于又停落在绿枝上唱起了歌。继而抒发自己的情怀“不怕挫折,艰苦奋飞,献身于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文章赋予了“春意”全新的含义。善于联想,就会增加材料的鲜活性、独创性,从而写出有创新的、有个性的文章来。
    第三要以课文为例,借鉴别人的“感悟”,对生活作深层理解。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唐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通过“捕蛇者”的遭遇,写出他对“苛政猛于虎”的感悟;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过描写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赞美了“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便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这些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激发学生灵感,培养思想的土壤,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讲讲自己的看法,举举生活中的实例。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也会感悟顿生。学生作文《迎接中考的日子里》,描写毕业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一天,连续七节课都是测验,人人都“疲惫不堪”,“第八节课大家都要去操场上训练”,看到同学们“有跑步的,有跳远的,有投铅球的”,我真的吃了一惊,难道他们不累吗?于是自己试着跑了三圈,竟然一切劳累烟消云散,且有一种越跑越有劲的感觉。我这才发现‘人可以累,心可以不累’的含义。于是我对自己说,这是一个开始,如果没有踏好这一步,要累的是一辈子”。这位学生描写的就是身边的故事,他从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真谛。水到渠成,明丽自然。
    “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并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写作水平也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