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 文明之窗>> 师德师风>> 教师论文>> 正文内容

眼中有学生,发挥自主性

浅谈课改中的点滴体会
文章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30日 点击数: 字体: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语文教学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自主    合作   探究

    三年转眼就过,一轮高中结束,除了感觉自己在教学中得到了扎实的锻炼外,也更加感觉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语文更好的教学之路在哪里?新一轮高中又开始了,我拿到了新版的语文教材,捧读着一篇篇散发着油墨香的沁人心脾的文章,我知道自己在教学上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在推行新课程实验,落实“新课标”,作为一名一线老师,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新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呢?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语文课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且令人难以摆脱,如何让语文课生机再现呢?恰逢此时,内师大的哈斯巴根教授给我们送来了“连程完整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通过讲座、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观摩等形式,我初步掌握了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感觉让我一个长期被语文教学所困惑,苦苦摸索的人终于迎来了曙光,无异于心头点亮了一盏明灯,也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增添了一份信心。                                                                                     
    总结自己过去三年的教学,经过反思,首先我想自己犯的最大一个错误就是“眼里没人”,即“眼里没有学生”,备课,讲课完全从自己的思维角度,认识高度去展开,把自己所得所想强加给学生,以自己为中心推测学生的一切,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估计过低或者过高,估计过低结果使老师的讲解 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估计过高结果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忽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忽视学生学习有一个认识、理解、深入领悟的过程。结果语文课成了老师一个人唱“独脚戏”,最终的结果是费力不讨好。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加上近一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课堂面貌较以前大有改观,课堂效率明显有所提高,我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一点:即眼中有“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第一、“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 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教师要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就得让学生亲自阅读,亲笔练习写作,阅读、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写作理论的条条框框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新教材鲜明地在这两个方面加大了力度。首先,文言文篇目增多,背诵要求增多。其次,增加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针对课本这两大变化,我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自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自我理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一味被动听讲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迎接挑战的心态—用学过的已知知识去包围没学过的未知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背诵,我采用的方法就是限定时间当堂背诵,每学完一段文言文,马上提出背诵要求,限时完成,在大家争先恐后的高声背诵课堂氛围中,几乎没有背不会的学生,对于简短而又易懂的段落,则不予任何讲解,上来就要求背诵,让学生在背诵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强化记忆。关于写作训练,改变了传统的两周一次作文的习惯做法,结合所学课文,要求写出自己最有见解、感悟最深的一点,变成随堂习作、课后练笔的形式,让学生有感而发。通过以上这几点措施,我发现一向令学生头疼的背诵,作文不再让他们“望而生畏”了,而是变得饶有趣味,学习兴致越来越浓了。我想,是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做了学习的主人。
    第二、“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眼里要有学生,不能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独裁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教师课堂行为方式的变化,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语言能力,努力创设充满民主气氛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努力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通过结构化问题来完成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置结构化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教练”、“引路人”。对学生而言,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语文学科是开放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习中“平等对话者”的教师,必须珍视,而且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学习结果”,你会惊喜地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可低估,他们会有自己的一个个新颖独到的见解,他们也勇于向老师大胆质疑,课堂气氛发生了变化,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在教学改革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眼中一定要有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是“眼中”,实际是“心中”,也就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从封闭性课堂走向开放性的课堂。这其中历经坎坷,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毕竟已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俗话说:“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办好理想的教育”,教师是职业,更是艺术家,尤其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他是在用心灵沟通心灵,用情操熏陶情操,用人格塑造人格,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是任重而道远,我愿努力而为之。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